查看原文
其他

访校长 | 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谈基础教育的国际化

2014-06-26 蒋蕾 外滩教育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看来,基础教育阶段引入或选择国际教育十分必要,尤其是国际教育中经过上百年时间沉淀的“经典教育”。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是这一代学生将会面临的竞争环境所决定的。郑方贤以复旦附中的学生为例,“复旦附中这样的学校经常面对非常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应该享受优质教育。这里的优质教育就不仅仅是上海或中国的,而是全世界的优质教育。”


此为 访校长 专栏第 5 篇。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复旦附中学生在英国温彻斯特公学展示太极拳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教育也逐渐走向全球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倾向于将孩子送往国外进行深造,而针对国际教育的探讨也越来越频繁。


前一段时间,一场由世界名中学联盟举办的关于中美教育差异的讨论会在复旦附中举行。在讨论会中,与会嘉宾就中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训练方法及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作为联盟常任理事成员之一,接受了外滩教育记者的专访。


B=外滩教育

Z=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


B: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并且很多已经从原来的大学留学变得越来越低龄化,对于这一点您的看法是什么?


Z根据2013的统计,在上海公立或民办学校就读国际课程的中国学生超过6000名,而整个高中生源的总体数量实际每年处于下降中,由此可以反衬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也越来越全球化。


其实在2000年左右,中学出国留学现象就开始出现。由于那个时候教育的信息极度不对称,国内也鲜有专门开展国际课程教育的学校,那个阶段中介机构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利益的驱使、也因为当时的高考录取率比较低,出国留学就给家长们留下了类似“国内考不上大学才出国”这样的印象。


这是一种很陈腐的观念。他们没有看到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世界发展的趋势。要知道,在将来,我们的孩子是一定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所以不论是出国游学,还是在早期教育中引入国际化的观念,都是十分必要的。


B:就刚才您提到的,早期教育中引入国际化观念非常重要,是否就意味着,在高中阶段接受国际教育在您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


Z其实不论是高中也好,大学也罢,首先我们要认识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已经不是国家法定的义务教育了,而是选择性教育,因此学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以及收费学习就是最基本的特征。


按我的观点来说: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模式都是对的,只要他认为对他合适就行。


我们经常在讨论一种观点的时候抑制另外一种观点,去国外念高中或是读国际课程是一个选择,在公立学校读中国的课程也是一种选择,甚至孩子希望去学职业技术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这些选择之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还有一点很重要,如同复旦附中这样的学校经常面对非常优秀的学生,我认为,优秀的学生应该享受优质教育。这里的优质教育就不仅仅是上海或中国的,而是全世界的优质教育。


所以我们在讨论学生升学取向的时候,要引导社会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会使自己裹足不前,不仅自己局限,作为教育者来说,还耽误了下一代的发展,实际上耽误的就是国家的发展。


“引进来”,汲取各方精华


B:今年上海批准了21所学校开设国际课程班,为什么要开设国际课程?国外的课程优秀在哪里?


Z我们可以来算一算中国开展高中教育的时间,即便把那时候清华的留美预备班也算进去,也无法与国外像英国温切斯特公学这样动辄几百年历史的经典教育进行比较。


我们对国外课程的引进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我们需要的是“经典教育”——这样的教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也有了非常好的效果,是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而只有知道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教育是什么样的,进行深入的了解才有助于促进我们自己教育的改革。


过去我们可能只是照搬学习国外的课程,而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在学习国外优秀课程的基础上,对我们中国自己的课程进行一定的思考,取其精华,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优秀课程。


回到刚才的话题,批准21所学校办理国际课程班,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也是希望高中学校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对实施国内课程教育的学生进行反哺,让教育更加全球化。


在其他地区,例如北京、江苏,他们除了常规的招生计划之外,还会有国际高中班的招生。上海这次批准的国际课程班学生会有高中学籍,参加若干门课程的学业水平考试,收费也和公立学校一样。


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来说,把原本并不是特别规范的国际课程教育规范化了,变成了一个政府层面的支持。而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从政府层面应对了当前的国际教育趋势,并直面了目前各类人士对此的需求。


“走出去”,注重国际理解教育


B: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您认为现在的公立学校国际教育的情况进展的如何?


Z实际上,公立学校国际教育的探索仍然在进行。


从升学角度来讲,常规培养的学生也有一部分学生有非常坚定的出国深造的想法,因此他们在完成日常学习的同时,还要花很大的精力参加托福、SAT这样的考试,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国外大学对高中学生的要求,比如会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海内外交流、以及志愿者服务等,这样学校提供的海外交流项目,就对这部分学生给予了很好的支撑。


B: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去开展国际教育?


Z教育实际上是提供一个平台。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和将来可能接触的文化做交流,这才是教育的功能。它不是要关起门来做严格的训练,这样做表面上会看起来很有知识,但“出门”之后却是举步维艰。


在资本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在十年二十年以后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要成为这样的中坚力量,他必须要具有全球眼光,一定要理解多元文化。因为只有你知道了别人的思维和想法,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别人,与人沟通。


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首先需要有“国际理解教育”的观念,将这样的目标引入到我们的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这样的教育一定要通过大量的无障碍交流来实现。所以,实地的考察和交流变得非常关键。如果没有实地的经历,很难建立起对海外文化的认同。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不去北欧,你怎么能想象在大部分是黑暗的日子里,当地人的生活、工作、社会运转是如何进行的?然后又怎么能理解当地人的思想、方法、行为及最重要的创新源泉了。


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


☞ 延伸阅读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

是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共存


文/郑方贤


上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历了思想混乱和动乱后,逐渐形成新的平衡,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到80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积累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形势下,资本的扩张变成了必然。


资本扩张的主要出路一是大量进入(高)新技术领域,所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就是得益于资本的大规模进入。


根据美国的数据,从1977年到1985年,信息产业在经济总量(GDP)中的份额仅由4.2%上升到4.9%,在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只缓慢爬升了0.7个百分点。


1990年美国对信息业的投资首次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美国已开始进入信息社会,1996年美国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投资占世界同类投资的40%。自1990--1998年,美国信息产业增加值(GDP)大约翻了一番,由3470亿美元上升到6826亿美元。信息产业的从业人数也从80年代初的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1%,发展到90年代超过65%


2000年,以高新技术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形成了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而且传统工业已被新的电子技术所改造,其发展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还推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个人消费增长。


其他发达国家、地区也是同样的情况,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半导体、欧洲的通信、软件业等等。在国内,我们熟悉的阿里巴巴、携程网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资本扩张的另一个方向是看中了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因为有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形成了基于世界工厂的跨国集团概念或模式。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都将就业和经济发展作为首要问题,因此也纷纷改革开放,吸引外资进入。


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就是样板,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发达之路。


因此,在资本的快速流动、刺激下形成了全球化。发达国家通过资本和产业转移刺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产品的世界工厂,品牌和产地分离越来越明显,又引出全球性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等问题;基于计算和网络技术,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及其衍生产品形成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参与世界金融的交易,面临金融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又引出人才和资本的反向流动,表现为企业的反向收购(如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资产)和大规模的留学。


先不论这些变化趋势的正确与否(当然都是资本的作用),而实际形成的结果就是:无论什么行业、领域都形成了世界性(国际性)的人才聚集,不同肤色、语言、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的人共处一室(同一个公司或同一个团队、同一个办公室)讨论同一个问题、决定同一件事情、采取同一个步骤,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最显著的结果。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尤其在各领域的高端部分都显现出这一趋势。


关注多元文化的包容共存


发展中国家在早期更关注的是思想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白猫黑猫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到今天为止,中国除了教育和医疗行业外都已经经历了非常高的市场化洗礼,全球化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我们便不得不关心不同肤色、语言、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的人彼此之间的认同、包容,及有效的沟通交流。所以对多元文化及其之间差异的认识就上升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她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被认为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学者对文化的特征也有很多的研究与不同的评说,但有几点是共同的。如:文化有地域特征、民族特征等(伴随着各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化由后天学习、积累而引起本能反应;文化没有优劣之分(都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等。因此由于民族、地域、发展阶段的不同造就了人群所属文化的不同,形成了所谓的多元文化。


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就是要认识和理解上述这些差异。文化是人们在历史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把自己的文化视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但是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可以脱离其他的文化,孤立存在、单独发展,文化要在不断汲取其他优秀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才能前进。换句话说,不同文化之间需要的是理解、包容、共存。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表述:企业文化、学校文化、南北文化等等,通常感觉上是无法用量化指标能科学测量和用语言能确切表达的对象或事物。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进入到一个群体中(如进入一个新单位),或许如鱼得水、或许浑身不自在甚至于不得不离开,这既与这个群体原有的状况有关,也与这个人本身的状况有关,如何进行评价?通常我们会说这是不同文化引起的差异。但这种现象是不是能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讨论这还很难界定,但至少是不同背景引起的差异,我们也可理解为不同文化的表现。


再把这个问题放大到城市移民(或国家移民),通常第一代移民接受身份的认同感(否则就不要移民了),但是很难接受文化认同感,这表现是什么呢:饮食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应用、交友往来、价值理念等等,所谓入乡随俗实际是很难做到的,至少到第二代才能完成从身份到文化的移民认同,谁帮助他们第二代完成这一转变呢,是教育,因为下一代所受的教育是与原住民统一的,这样就建立起来文化认同。


因为不同的人有差异,就会有冲突,这时就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目前世界上的学者和大学都十分关注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及其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沟通,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许多著名大学开设了文化传播的课程和研究生项目,有点类似20多年前对工商管理(MBA)教育的风起一样,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说表明社会是在向前发展中。


基础教育国际化实现的途径


教育引领社会发展,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要10年、20年才进入社会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想象他们那时候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优势是什么:语言?知识?体力?还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包容、甚至引领,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上对于多元文化都给予高度的关注,并且明显从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发展。如纽约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同时在纽约、阿布扎比、上海三地开展教学),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新加坡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出的浸润教育模式为下一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世界各国、各校不同的计划,其共同点是非常明显的,即语言、知识、地理环境和人际沟通,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发展步骤和布局。


首先是开展外语教育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建立起对语言背后文化的初步认识。


第二是开展文化知识性的教育通过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等对不同民族经过千百年的演进而形成的最优秀的文化加以认知。


第三是开展旅行游学等形式的实地学习,与语言、文化学习互为支撑,形成对一地、一国、一民族文化的立体认识。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与不同对象的共同生活沟通中加以学习、体验,形成对对方世界观、思维方式的理解与认识。


因此学校开展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根据自身条件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上述四个途径的教育,以支持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认识,政府要做的也就是支持学校构筑学生交流的平台以有助于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 相关阅读(回复“访校长”收看)


1、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全人教育实践者

2、专访安多佛学院校长 寻求最聪明最善良的学生

3、专访埃克塞特学院校长 学生互助学远胜老师教

4、上海枫叶加方校长:BC课程主要是通识教育


☞ 外滩教育部分过往文章收看指南


1、回复“探校录5”、“探校录4”、“探校录3”等,可收看“探校录”专栏文章。每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一所名校。

2、回复“书房5”、“书房4”、“书房3”等,可收看“少年书房”专栏文章。每周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

3、回复“家长5”、“家长4”、“家长3”等,可收看“家长学堂”专栏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